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首页栏目» 图片报道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文艺的中国话语表达与审美教育实践” 工作坊在我校召开

6月10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文艺的中国话语表达与审美教育实践”工作坊于我校顺利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我校艺术与美育研究院、网络文艺研究中心(筹)等单位主办。

本次工作坊主题为“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文艺的中国话语表达与审美教育实践”,由我校艺术与美育研究院许苗苗教授策划并主持,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教授致辞。四十余位师生参与,《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北京青年报》及中国作家网等多家媒体参与。与会者就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网络微短剧的表达与审美、网络文艺中的流行风格、智能影像生产与艺术审美等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贾佳首先以“有关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三个方向”为题作发言。贾副教授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读者自发的科普、传播,与网文自身蕴含的青年奋斗、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等价值观念,都帮助塑造了多元丰富的中国文化形象。

我校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杨慧的发言以“短视频浪潮中的中国网络微短剧的表达与审美”为题,从多个层面分析了网络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文艺形态的表达和审美。她指出,网络微短剧高度内嵌于网络文化;其视听语言结合了专业性生产和非专业性的特征;并且展现出新的网络文艺审美趋向,包括道德化审美倾向和强调快感追求。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助理研究员张洪亮以“‘可爱’制造:当代网络文艺中的流行风格思考”为题,运用美国文化研究学者倪迢雁的当代文化理论,分析了国内社交平台自媒体的流行审美背后的消费主义逻辑。她揭示出流行文本中可爱形象背后的“监护人幻想”的商品拜物教逻辑,以《动物森友会》为例阐释了“反消费”田园诗与消费主义营销间的悖论,并讨论了“可爱”范畴的不稳定性与自我更新趋势。

我校艺术与美育研究院讲师张强作题为“智能影像生产与艺术审美问题三思”的发言。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艺术风格,引出了区别于传统人为艺术的“计算机艺术”概念,媒介的发展则带来多媒介空间,使艺术的传播与接受均呈现出新的样态。而智能影像多元的影像类型不仅增加了期待感,还带来关于元电影与元影像的思考。

发言环节结束之后,十位与谈专家针对上述发言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位专家在精彩点评各位学者发言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前网络文艺现象的独到见解。我校文学院教授胡疆锋结合“事件”理论评议了四位学者的发言,肯定了其议题的公共性与学术意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黎杨全认为:“网络文艺围绕社交媒体进行,对社交媒体的的研究极有必要且意义深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张跣指出:“网络改变了我们基本的认知方式、感受方式、生存方式。网络文艺不再是精英的游戏,而是一种大众化的生存方式。”

本次工作坊聚焦了社交媒体中出现的诸多新兴现象。社交媒体如今已经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娱乐方式,社交媒体的虚拟性、即时性、个性化特征对大众文艺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众多网络时代独有的文艺现象新的现象呼唤新的理论与阐释,本次工作坊以青年学者的发言为主体,探讨了社交媒体时代的诸多前沿问题,在与其他学者的交流与沟通中碰撞出新思考、新观点、新视角,为深入理解和应对社交媒体时代的文艺变革提供了有益的洞见与启示。

供稿:周冠宁

排版:王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