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在大学生活动中心401成功举办 “艺术与人文讲坛”第15期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以“唯美主义的历险——《道连·葛雷的画像》”为主题,由文学院胡疆锋教授主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反响热烈。
讲座伊始,朱国华教授从文学事件的视角切入,探讨了审美现代性这一核心理论议题。他强调王尔德的《道连·葛雷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所引发的文学事件,不仅展现了文学与社会互动的深刻内涵,还体现了文学事件在打破旧秩序并引入新可能性方面的独特价值,是研究审美现代性的典型案例。
朱国华教授首先概述了《画像》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反响。他指出,在晚期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逐渐获得社会领导权,而王尔德却以日渐边缘化的贵族精神挑战中产阶级的清教徒理想和道德化社会秩序。《画像》的出版因其颠覆性内容引发了广泛争议,许多评论家批评其“道德腐败”和“精神堕落”,甚至在对王尔德的审判中被用作指控证据。这种强烈反响不仅源于小说内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与伦理边界的高度敏感。
接着,朱教授深入剖析了唯美主义的核心理念及其文化内涵。他指出,唯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艺术的形式美和自主性,这一理念在《画像》中得到了生动体现。通过分析《画像》的主人公形象和主要情节,朱教授展示了唯美主义对现实伦理道德的拒绝与反叛,以及王尔德非人性化人物和情节设置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时,他也指出,王尔德对美的执念也体现出其对美的理解缺少精神性、超越性的维度。
此外,朱国华教授还详细探讨了王尔德个人生活与唯美主义的交织。他提到,王尔德实践了艺术高于生活的信条,以极端唯美主义行为挑战维多利亚社会的伦理和法律,试图以艺术家的身份获得超越现实的特权,最终锒铛入狱。朱教授通过深入分析王尔德如何在现实中重演其小说的宿命,进一步加深了听众对《画像》作为文学事件的理解。
讲座的后半部分,朱教授将讨论延伸至中国语境。他指出,唯美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展现了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唯美主义以挑战道德秩序著称,它强化了贵族与中产阶级趣味的分歧,引发了中产阶级的强烈反击,这最终导致其式微。而唯美主义在当代传入中国时,不仅未曾撼动社会秩序,反而作为一种审美形式被赋予了解放的意义,与时代的反压抑和求新变革精神高度契合,因而获得了较高的接受度。
最后,朱国华教授指出,王尔德的身后哀荣得益于左拉等法国知识分子所领导的美学革命的获胜。这场革命确立了艺术自主性的普遍法则,使形式高于功能的自由趣味最终成为资产阶级的合法文化趣味。而在中国,审美现代性始终未曾获得压倒性优势,而是更多地被理解为审美形式与现代性内容的结合。朱教授强调,理解中国语境中的唯美主义有助于深入认识文学现代性的发展路径及其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
讲座结束后听众与朱国华教授积极互动,就王尔德的装饰性审美、新唯美主义运动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本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也为艺术与人文学科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启发。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将继续通过高水平学术讲座,为师生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为艺术学科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