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晚,由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主办的“艺术与人文讲坛”第14期专题讲座在大学生活动中心401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夏燕靖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以“艺术史论研究与写作”为主题,由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副院长李雷教授主持,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夏燕靖教授在讲座开篇即强调了艺术史论在艺术学科中的核心地位,他指出,艺术史论的学习与研究是推动整个艺术活动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艺术学理论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功。通过艺术史论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培养艺术理论素养,拓展艺术领域的知识视野,成长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随后,夏教授概述了艺术史论学习三大要点:一是培养对艺术的兴趣,提升艺术鉴赏和品评的能力;二是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确保行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且语言流畅;三是紧跟艺术史与艺术史学的最新动态,保持研究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这三点为学生的艺术理论学习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与目标。
在此基础上,夏教授进一步围绕讲座主题,从四个方面展开详细阐释,为与会师生提供了系统化的学术指导。
首先,夏燕靖教授从2022年新版学科专业目录调整谈起,梳理了艺术学一级学科的整合背景和发展趋势。他指出,艺术学近年来更加注重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契合,研究范围不断拓展,不仅包含传统的艺术学理论,还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美术与设计等多个艺术门类的艺术史、艺术理论与艺术评论。夏教授强调,艺术史研究应采取整体性视角,打破门类限制,从宏观层面观察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他指出,艺术史研究既要关照艺术史的“体”, 即一般艺术的普遍性与系统性,又要注重具体艺术门类史的“用”,以揭示各门类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价值和功能。
接着,夏燕靖教授为大家阐述了史观、史料与史述的辩证关系。他指出,史学观念是史学研究的核心,决定了史学研究的立场和方向。夏教授认为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者需结合历史哲学的思考,从艺术与文化的哲学意义出发,理性借鉴外来史学思潮,同时坚守自身立场,形成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路径。在史料的选择与运用方面,夏教授指出,研究者应通过文献、考古、口述史、田野调查、跨学科交叉方法等多种渠道,对史料进行细致的挖掘和鉴定,确保其真实性和学术价值。他特别提到,史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还原历史语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回归史境、深入挖掘和科学分析史料,研究者能够更科学地揭示艺术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在史学研究原则和方法方面,夏燕靖教授指出艺术史研究应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他提到,当前,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史领域,如人类学的深入探究与科学阐述,社会学中的案例与通则,以及演绎与归纳的研究路径。此外,图像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互文性研究、技艺阐释等方法也日益成为艺术史学者的重要工具,为研究带来更为多元化的视角。
讲座最后,夏燕靖教授简单介绍了艺术批评的意义及其核心原则与写作要点。夏教授指出,艺术批评是决定艺术作品在历史叙事中位置的关键因素。他认为优秀的艺术评论应包含客观中立的的描述、基于直觉和洞察的深刻分析、对作品意义的多维度阐释,并从学术、经济和审美三个层面对其进行综合价值评估。
本场讲座清晰梳理了艺术史论学习与研究的核心框架,帮助与会者深入理解其学术价值并掌握研究与写作的方法。作为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人文讲坛的重要活动,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也为艺术史论的研究与写作树立了新标杆。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所将继续通过高水平学术讲座,为师生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为艺术学科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