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首页栏目» 研究院新闻

“口述史的记载方式与求证路径探讨”学术讲座成功举行


12月5日上午,由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主办的“艺术与人文讲坛”第13期专题讲座在大学生活动中心401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夏燕靖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以“口述史的记载方式与求证路径探讨”为主题,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分享。讲座由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夏燕靖教授为听众梳理了“口述史” 的发展脉络。他指出,口述史在传统史学领域又称“口碑史学”, 通过访谈方式收集和保存文字记载中未能充分反映的观点和细节,填补历史叙述中的空白。口述史的雏形可追溯至远古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故事不仅承载了早期人类的集体记忆,更是我国口述文化的初始体现。夏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口述史传统在先秦时期便已形成系统,以史官为核心的记录体系为后世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诗经》、《史记》等典籍均展现了口述在历史记录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传统史学中,口述史曾长期被视为辅助材料,其地位远不及文字史料。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口述史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工具和大众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历史研究的新方法。夏燕靖教授结合多个生动的案例,阐释了口述史在连接历史文本与现实生活中的核心作用。他强调,口试史以“说”的方式讲述历史,具有更强的“现场感”和人性化特质。通过讲述者与访问者之间的共情互动,口述史能够以“共情再现”的方式,构建更加人性化的历史叙述,弥补传统史学研究的共情性缺口。

夏燕靖教授特别分析了口述史在艺术史、党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意义。夏教授认为,口述记录可以弥补一些艺术家在文字表达上的局限,使艺术史料更加生动,并产生别样的史述成果;采访老党员,可以为党史研究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使红色记忆更加鲜活;记录南京云锦、秦淮花灯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技艺细节、文化背景和心路历程,可以为非遗保护提供宝贵的素材。

在探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时,夏教授提出了“多重验证”的学术理念。他指出,口述史的研究需要采用文献考证、文物研究、田野调查以及交叉学科互证的多重考据法,以多学科视角确保其科学性和严谨性。他还特别强调了田野调查的不可替代性,指出访谈者需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访谈过程公正、严密、富有权威性,在帮助被采访者回忆的同时,访谈者也需注意对其错误记忆进行校正。科学梳理和系统化的整理工作是推动口述史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基础。

讲座尾声,夏燕靖教授展望了口述史研究的未来发展,他认为,今天的口述史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历史学领域,而是逐渐扩展至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个方向,并成为推动公众历史教育的重要手段。夏教授鼓励年轻学者以创新的方法探索这一领域,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挖掘历史的深度与多样性。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案例生动,启发性强,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也加深了大家对口述史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的理解。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未来充满期待。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通过举办高水平的“艺术与人文讲坛”, 持续为师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